职工征文
职工征文

位置: 首页 > 职工征文 > 正文

省医伴我共成长——戴云(胸外科)

发布时间:2021-03-05 15:04编辑:许佳伟

1998年,我从西安医科大学毕业,经过激烈的角逐,终于接到了邀请,我成了一名陕西省人民医院的医生。坐着车,拉着行李,和同学们来到了医院的2号楼,搬进了职工宿舍。虽然,楼道漆黑,墙皮剥落,但是挡不住我们的工作、学习热情。我如愿地被分到了外科系统,开始了为期3年的轮转学习,放射科、病理科、外科系统,科科都转,内科楼、外科楼,每栋楼都能见到我们的身影。白天在科室工作,在手术室忙碌,晚上在宿舍继续学习,向带教老师请教,和一同轮转的同学讨论,年轻就是不知疲倦,青春就是执着追求。

1999年,我们遇上了全国第一届执业医师考试,大家积极备考,因为还有操作技能考试,为了熟悉呼吸机的连接和操作,我们联系了胸外科的王宏涛老师,晚上去外科楼的胸外科监护室,让他手把手地教会我们。他,后来成为我的老师和科主任。去了胸外科监护室,我才知道每年澳大利亚的“心连心”手术队,会来省医院免费做手术。后来还遇见了那些老外医生护士,看到了完全不一样的术中、术后处理。在普外科轮转时,接诊了患阑尾炎的美国学生,才知道了自己英语的不足,知道了省医院对外国人收费要乘以5倍。隔了2年,中国加入WTO后,收费就一视同仁了。

2001年省医院的急诊楼落成了,我刚好转到急诊外科,每周2次单独上夜班,就一个人待一晚上。就像“急症室的故事”一样,各种各样离奇古怪的事情,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人,磨砺着我,教育着我,象每一个临床医生一样,我经历着痛苦、快乐、懊悔、自豪等等情绪,坚韧不拔地成长起来。

2004年,我硕士毕业,千回百转,缘分注定,我和王宏涛主任握手后,成为了胸外科的一员。王主任的拼搏和勇敢激励着我和科室的年轻医生,我们基本上吃喝拉撒睡都是在科室。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手术时间真长啊,动不动就是1天!那时的切口真大啊,前胸后背能有60cm!那时的伤口怎么那么容易感染,成天换药!那时的病房条件真糟糕,楼道里都是加床,和打仗一样!那时的费用真是低啊,食管癌一次化疗就2千元!那时还有黄雁村,真正的黄雁村,有金家的饺子、闻香亭的葫芦头、湖南菜的红烧肉!还有,年终的聚餐,王主任带着大家唱歌,黄土高坡的歌声我现在都能回想起来。在主任的带领下,千难万难,我们完成了西北首例肺移植,其中的艰辛让我至今唏嘘不已。

2010年,我博士毕业,再次回到胸外科。我们科已经从外科楼搬到急诊大楼15层,又从15层搬到了11层。上下班可以坐电梯了,但是人太多,所以我多数时间一口气跑到办公室,一点都不累。上班还是和打仗一样,只有25张床,永远都是满的,我们的办公室也改装成了病房,空调机房成了值班室。手术比以前多了,胸腔镜手术多了,我们科的医生开始自己做支气管镜了,开始了一种叫做软式胸腔镜的检查,王主任带领大家外出开会学习的机会多了,我们科室开始自己办省级年会了。

2013年,我终于升了副高职称了。一切都变得难了,手术不再是一帆风顺了,病人也不是排队等住院了。没有患者就学习,手术有难度自己先琢磨,有困难了再找主任,再有时间了就学英语、锻炼身体、跑步、打篮球。一口流利的英语,一副健壮的身体在哪里都是亮点,都是引以为傲的资本。

2015年,医院的新住院大楼落成了。我们科顺利搬进了18楼。这是一座现代化的医疗大楼,布局合理、设施先进,站在办公室的大落地窗前,望着远处的2号楼,想着昨天,反差还真大啊!我们科室按照医院规定,再也没有加床了,楼道再不喧嚣、拥挤了。办公室窗明几净,超大的办公桌,宽敞的现代化的学习室,冬暖夏凉的中央空调。方便的职工电梯,我再也没有爬过楼梯了,也爬不动了。各处的电子锁,把不同区域合理分隔开,滴的一声,宣告我有权限进入这里。我们的新手术室更加现代化了,8室的百级层流,让我们的手术几乎再也没有伤口感染了。2孔、单孔的肺癌手术基本是常规了,王主任的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在科室年会演示中,在全国的食管癌大佬面前,创纪录地不到3小时就做完了。我也幸运地找到了我的搭档,罗主任,有了我们的下级医生,张医生,每天也有应接不暇的咨询电话、微信,参加不完的会议、学习,讨论不完的专业问题,一帮经常聚会讨论的同道。继续坚持下来的英语学习,和罗主任一起参加的健身锻炼,和大学同学周末打篮球,让业余时间也变的丰富多彩。

2020年,不平凡的一年,人类社会都会铭记的一年。我们省医院即将引来他的90岁生日,而我作为一名老医生,老员工,真心祝福我们的医院: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