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征文
职工征文

位置: 首页 > 职工征文 > 正文

我在这里成长——赵小路

发布时间:2021-03-05 16:48编辑:许佳伟

在我知天命的年龄,迎来了医院九十年华诞。俯首沉思,三十年的工作历程一一浮现在眼前。

人生起航。1990年我从西安市卫生学校临床检验专业毕业分配到医院检验科工作了七个年头。七年时间里,一半时间在住院部,一半时间在门诊。 这两个工作岗位的共同特点是直接给病人面对面服务。其中有两件事一直影响我、鞭策着我一路前行。

第一件事,是我工作不久的一个午间休息,我值班。神经外科急电,一个头颅外伤的病人需要术前化验。做完报告,我看见一位老农蹲在楼道,一双粗糙的大手里捧着一个干馍馍在吃,身旁的蛇皮袋里装着不少干馍馍。我一阵心酸,顿足随口聊了几句,得知急诊手术的病人是老农的儿子。回到化验室,我把自己的午餐(白菜粉条炖豆腐)送给老人,在我转身时,老人向我双漆跪地、、、我眼里憋着泪水,那一瞬间我一脑子都是我的老父亲的身影。“对病人好一点!对病人一定要好一点!!”,这是我在实习时的一位老师对我说的话。我来自于农村,贫穷和无助在我内心留下深深的烙印,对农村人的同情和帮扶是发自于我内心的。几十年来,我一如既往。离开院长办公室选择了直接面向病人服务的门诊医技处,心中的情结也在于此。“对病人好一点”,我坚守如初,这也是我做人的良心和底线。

第二件事是,我在检验科门诊遇到一个大学生血小板异常,我正在复查这个报告时,检验科李云章主任进门问我,门外面的娃娃为什么在哭。我告诉主任他是西北大学的学生,血小板800多万,我正在复查。过了一会儿,那个学生又来到检验科说,“谢谢你,医生说发现的很及时,让我尽快住院”。李主任走时在我肩膀上轻轻的拍了拍说,“检验靠的是质量,直接影响治疗,要尽职尽责”。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在医院先后经历了检验科、团委、院长办公室、门诊医技处和医技党总支等不同种类工作。在每一个岗位都会都想起老主任语重心长的那句话,以至于在日后漫长的岁月里,工作无论大小和轻重,“尽职尽责”是我做工作坚守的原则。

共青岁月。在医院团委七年,我先后组织急诊内科、肝胆科、普外科等科室护理组,以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为载体,积极配合了医院党委一系列主题活动,把给病人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活动推向了一个高潮。医院多个科室先后荣获卫生部、团省委“青年文明号”集体,杜立学、吴红娟和陆学东也分别荣获省级“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在共青团岗位上的锤炼让我明白了服务、奉献的重要性和深刻内涵。

扶贫工作锻炼了我。1997年,医院党委把“两联一包”扶贫任务交给了团委。在商洛市镇安县的三年扶贫时间里,全院职工积极支持参与扶贫工作,捐款捐物、捐书捐衣,先后为包扶村修建了小学教室三间、标准化猪圈62个、包扶了6名失学儿童、更换了全村所有木质电线杆、联系解决34名劳务输出、修建100吨水库一座,川道60多户村民厨房全部水泥化、、、医院荣获“陕西省扶贫先进”、“ 商洛市扶贫先进”“镇安县扶贫先进”。爱心传真情,党的政策暖人心。二十多年过去,医院爱民、为民的美名在当地中广为流传。二十多年过去,难以忘怀在我一个人留在包扶村和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场景;更难忘的是,每一次院领导看望我后驱车返回,孤单的我望着远去的车影,泪流不止。那是,我深切的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和集体的力量。一个人是孤单的,力量也是有限的,当你满腔热情的投入到集体的怀抱,与这个集体同呼吸、共命运时,才能感觉到自己的坚强和伟大。

门诊医技管理提升了我。门诊是医院综合实力的展现,门诊是医院文化的缩影,门诊是医院的形象,门诊是住院的保障。在门诊医技处的七年时间里,领导班子和科主任大力支持,围绕“两升一降”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在医院跨越式发展的大潮中,我满怀激情,以院为家,不遗余力的落实医院门诊的劳动纪律、仪容仪表、办公环境和服务态度。王岐山院长亲力亲为,大力推动医技科室的质量、效率和服务。不断推进门诊“七位一体”流程化管理,大力倡导人性化服务,门诊诊室设置以人体系统为单元、以医技检查为支撑,一切以方便病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门诊整体装修改造、诊室设置重组、医技检查配套、标识引导制作以及病人平车、轮椅、水杯、针线的人性化配置,面面俱到,每一细节都体现出对病人的尊重和关怀。尤其是每一个门诊分诊人员的配置,从礼仪接待、咨询引导到专业疾病知识的普及和培训达到规范化、标准化服务流程,对于急危病的专业抢救更是精益求精。2017年5月5日,一位心血管病人在候诊时突然倒地,分诊人员三秒钟冲到跟前,先后十余名医务人员在医院上演了“生死营救”。接着5月17日,同样在心血管病门诊一位患者突发心源性猝死,在院外发病死亡率接近100%,分诊人员及相关专业医护人员上演了一场“生死时速”。对病人高度的负责精神和对病人生命的奇迹换回,西安、陕西相关报纸、电视先后进行了报道,中央新闻来院实地采访且多次报道。医院在管理、技术、环境和服务方面的持续提高和改善,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病人满意度连年攀升,医院文化和社会影响力也不断扩大。七八年时间,医院总床位由1650张增加到3059张,门诊量从60多万人次提升到160多万人次,出院病人从4万人次提升到12万人次,日门诊量从4000多人次提高到7500人次。

我在这里成长。二十岁我身背一个小木箱走进省医院。1990年国庆节,我带着上班后三个月的工资和奖金,回到我的老家,偿还了家里多年的外债,还为老父亲买了一双新鞋和一件外套。我的老父亲虽然已经去世十余年,但每每想起当年老父亲脸上洋溢的幸福,我倍感医院这个大家庭大温暖。步入行政工作,李秋琴处长是我的领路人,在她的鼓励下我连续参加了大专、本科和硕士的继续教育,为我行政工作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岁月的长河里,我有幸在多届院领导身边工作,他们对事业的执着、对岗位的尽职、对责任的担当和奉献精神一直在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我、熏陶着、激励着我一路前行。我二十八岁任团委书记,三十八岁任院办副主任、四十三岁任门诊医技处长,每一步都折射着院领导的培育,还有一起共事的同事们的相互配合和无私的支持,他们的优秀将会长远的影响着我鞭策着我。使我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调研能力和工作推动力的不断提高都得到润物无声的帮助。我对医院的热爱,对工作的热爱,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就像没有经历过贫穷就不理解饿肚子的感受,不经历经济的困乏就不理解出门的艰难。我爱医院就像爱我的亲人和家庭一样,深情难舍。大家小家一个家,我爱我家,我爱省医院。

弹指三十载再起航。在省医院工作是幸福的,和大家共事是富有成就的。日本捐赠项目助力发展;门诊大楼新住院大楼为民解忧;医联体远程医疗携手发展;门诊量手术量出院量振奋人心;省项目国重点催人奋进;CT核磁加速器、超声心电流水线如虎添翼;书吧咖啡肯德基、楼宇花园大长廊温馨如家;援苏丹扶阿里、驰援武汉尽职尽责;三十年回眸,“允德允能,弘医弘道”彰显省医人心。保健楼秦汉区鼓舞人心;爱病人爱职工“双心文化”暖人心。走过三十年,在医院工作,我是幸运的,更是感恩的。疫情面前,我将一如既往的坚守自己的岗位,随时做好干一行爱一行的行动准备。新的一年,A栋大楼按计划推进,秦汉医院迎来开张。风湿免疫科、介入放射科、神经痛门诊、放疗门诊、多学科联合门诊等等已初见成效,我将融入医院发展的大潮中,以奋发努力的姿态迎接医院的九十华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