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4日,从安康地区转来一位妊娠合并肾功能衰竭,生命垂危的孕妇,转来时已发生胎死宫内。当王亚琴主任接诊到这位患者,同家属沟通病情时,家属在绝望中已有放弃之意。经过艰难交涉和劝导终达成共识:积极抢救。王亚琴主任带领产科团队,积极组织多学科协作,为产妇实施死胎引产术,经过半个多月的全力救治和坚守,终使产妇病情日趋平稳出院。次年开春,王亚琴主任下乡到安康地区时还特意去看望了这位患者。回到科室后,她对大家说:“陕南初春美丽的油菜花绚烂开放,她的家虽很简陋,但是因为她活着,这个家温馨、完整,我们那些不眠不休的日夜救治,值了!”。
王亚琴,陕西省人民医院妇产病院常务副院长,产科党支部书记,产科主任、主任医师。她既是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好医生,又是治学严谨、锐意进取的学者;她既务实高效、处事果敢,又平易近人、助人为乐;是令人最尊敬的良师益友。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她具有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和严于律已、宽厚待人的人格魅力。
• 牢记初心使命,抓党建带班子,创建一流科室
王亚琴主任的父亲在世时经常对她讲,他小时候村子里突然发生了一场瘟疫,村里死了许多人。病入膏肓的父亲被人从死人堆里拉了出来,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幸免于难,跟共产党闹革命到了圣地延安。父亲讲的这些使她感受到那份感动与深深的感激,感谢乡亲们的帮助,感激共产党给了父亲新的生命。王亚琴主任出生在革命圣地延安,目睹了当年这方土地上的穷苦人民因缺医少药而失去生命,她从上高中时就立志要做一个救死扶伤,解除他人病痛的医生,用爱心和技术为老百姓解除痛苦,这也是她毕生的追求。
一九七七年高考,王亚琴如愿考入西安医学院,开始走上了从医之路。大学毕业分配到延安地区人民医院妇产科工作,经历了一个决定职业追求的 “大年夜”。参加工作的第一个大年三十,启蒙老师孙联珍主任白天上了一天门诊,晚上又连做了3台手术,已是深夜,身患高血压的孙联珍主任刚服用过降压药,准备休息时,得知王亚琴接诊了一位妊娠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的高危产妇,需行急诊手术。孙联珍主任不顾个人安危,立刻让护士将自己扶到产房,查看病人后,安排并指导手术,一直持续到初一的黎明。在延安地区人民医院的10多年间,王亚琴以孙联珍主任为榜样,倾尽全力帮助老区人民解除病痛。
2007年,王亚琴调任陕西省人民医院,担任产科主任。作为产科带头人,带领科室人员积极投身于医疗技术的改进创新:率先在陕西开展了减痛分娩训练,探索适宜助产技术开展降低剖宫产率,研究围产期保健及咨询指导,规范开展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的治疗及管理。团队成员们艰辛的付出收获了广大孕产妇的良好口碑和无限信任。十多年来,陕西省人民医院产科分娩量由2007年全年分娩600人次增长到2020年8000人次,其中危重孕产妇占到30%,成为陕西省急危重孕产妇转诊救治中心。除了完成我省急危重症孕产妇转诊救治任务而外,危重孕产妇收治半径辐射至甘肃平凉,河南三门峡,山西运城等邻近省市。成功抢救了羊水栓塞、脐带脱垂、子痫等数百例生命垂危的患者。
从医38年来,王亚琴主任带领产科医护团队砥砺前行,最难忘的不是吃过的苦,受过的累,而是和大家共同救治的不被“生门”卡住的一个个高危孕产妇和他们的家庭。无数次把腹中胎儿、病危产妇的生命从死神手中拉了回来,让多少个家庭在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声中落下幸福的眼泪。她坚守在这个看似平凡而又至高至尚的岗位,始终躬身履行自己的信念,把全部的精力和热情,倾注在了她挚爱的医疗事业中。处处诠释着一个共产党员医务工作者的优秀品质。
在工作中,作为产科支部书记的她不仅能够积极主动地完成党组织以及医院交予的任务,在支部的各项工作中,能够带领全支部的同志共同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经常与入党积极分子谈话,并培养他们加入党组织。定期开展读书报告会,使每一位同志的学习心得在读书报告会上得以分享。将十二五规划中建立健全妇幼体系的目标,落实到人、落实到事、落实到每一项具体的工作当中。同时在临床实践当中,勤于学习,敢于创新,善于总结。作为科室带头人,她以扎实的临床技术为基础,创新性的人文管理观念,突破性的科研探索作风,使产科学科成为陕西省重点专科。她所组建的产前诊断会诊中心和危重孕产妇转会诊绿色网络平台,为完善全省急、危重症孕产妇转诊流程、搭建转诊平台,摸索出一条救命通道。陕西省人民医院也因此被陕西省卫健委授予陕西省急危重症孕产妇及新生儿转诊救治中心,王亚琴主任连年被评为陕西省人民医院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医德考评屡获优秀,其所在党组织也多次获得各级先进基层党组织,五星级支部光荣称号。
二、刻苦钻研业务,提高救治水平,服务人民健康
在繁忙的工作中,他仍然积极学习业务知识,主动投身医疗技术的改进创新,同时告诫科室每一位工作人员“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将对病人的热诚融入到自己的工作激情当中”。先后开展了“创新性防止医疗信息差错”、“心理呼吸减痛分娩训练”“气囊助产降低剖宫产率”“母儿血型不合的监测与治疗”“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的治疗与管理”等数10项新技术、新业务。
在王亚琴主任的心里,所有来找她的患者,只有病情轻重缓急之分,没有身份上的高低贵贱之别。她对每位患者都一视同仁,倾注了满腔真情,总是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医生要可信,更要可亲。”这是她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她不仅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默默无闻地践行着。“永远不变的是立场,就是以病人为中心。”当站在患者的角度审视工作时,才能把“待病人如亲人,提高病人满意度”落到实处。她常常给自己的学生们说,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要视患者为亲人,忠实为患者服务,时刻把病人的痛苦放在心上。
在陕西省人民医院产科里,人们随处可以感受到被患者誉为“延安遗风”的“带着感情下病房、凭着良心开处方”的温情。王亚琴主任带领着她的团队总是耐心细致的给孕产妇及重危病人进行营养知识的宣教和指导。
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王亚琴主任了解到孕妇中有很大一部分群体对阴道分娩存在很大的担忧,体型的变化、产后盆底肌松弛对性生活的影响等,王亚琴主任积极与体育学院运动医学系的专家联系、讨论,制定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孕产妇体操,从产前肌肉锻炼到产后康复训练,打消了孕产妇的后顾之忧。进一步的为提倡阴道分娩,降低剖宫产率做出了积极地贡献。
有人说,现在的80、90后与过去人的价值观不一样了,但王亚琴认为,内在的真善美是一样的,只有通过对真善美的发掘,才能端正大家的工作态度,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利用晨会,王亚琴主任让全科同事学习“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道德模范、经典文章,帮助员工树立爱岗敬业的理念,且以林巧稚的劝诫“不站在床边的医生绝不是好医生”自勉。
“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她一直倡导“人文医学”,对科室的每一位病人,王亚琴主任都躬身亲查,对每一位患者的病情都了然于心。不仅如此,对患者的家庭情况她也很关心,对于出入院不方便的患者,她像亲人一样主动为他们安排车辆接送。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重度、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王亚琴临危不惧,果断处置,保全了患者的性命。从外县转来的腹腔妊娠的患者,王亚琴牵头陕西省人民医院产科多学科合作进行了成功的救治,中央电视台以“逃跑的婴儿”报道了该典型案例。脊柱侧弯术后罹患腮腺癌的孕妇,经过多家医院、多名专家会诊后认为“已经无力回天”。经过王亚琴仔细检查深思熟虑后,迎难而上,为不能平卧的产妇完成剖宫产手术,成就了一名患病女性做母亲的心愿……像这样把高危孕产妇从死神手里拉回,不被“生门”卡住的事例举不胜举。“能用我学到的技术,为老百姓解除痛苦,是一件相当幸运的事,也是我一生最大的追求了。”
在王亚琴主任成为我省第十三届党代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王主任深情地说,是党培养了我,立足岗位践行“两学一做”,要爱病人,要有技术,更要踏实工作。“看病人不是修理机器”,这是医学大家林巧稚留下的名言。“关爱病人,让病人重获健康与温情”这是具体行动释放出的温暖,更是她多年来一以贯之的人文理念光芒。
王亚琴主任总是不顾自己安危,永远把病人放在第一位。在一次抢救病人途中,来不及等电梯沿楼梯一路小跑不慎扭伤关节,骨科医生建议绝对制动患肢,休息2周,否则就要手术治疗。但王亚琴主任一心牵挂科里的病人,多次坚持站在抢救重症孕产妇的手术台上,甚至要连台,一站就是3、4个小时,直到病人脱离危险。伤后的2个月里,她始终没有请假休息,多次出现关节肿痛加重的情况,她说:“不碍事,跛着走也还能走,病人的生命在紧急关头是最重要的,除非到了生命尽头,不然我要一直奋斗在救治一线!”
三、帮扶基层医院,细化服务流程,创新医疗模式
王亚琴主任从事妇产科工作近40年来,在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 4 项,撰写论文 30 余篇,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 20 余篇,以通讯作者发表 SCI 文章 6 篇,主编《产科急危重症指南及抢救流程手册》、《孕期营养指导》书籍并出版。王亚琴等主编的,即将出版的《项目管理促进产科学科发展》一书籍,从产科学科特点出发,将国家对妇女儿童的各项关爱项目创新性的应用在临床第一线,总结出一系列促进产科学科发展的好项目,推动了本单位产科专业的快速发展并带动陕西省妇幼保健系统急危重症孕产妇省市县三级网络云平台的建立。她还获得了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全国妇女创先争优先进个人”及“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陕西省“三秦最美医生”、陕西省“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同时也是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认定的新生儿窒息复苏项目优秀省级师资、卫生部“产后出血适宜技术”省级师资等。
团队理念一直是王亚琴主任给科室医护强调的理念,带领团队成长,给医院留下一支战之能胜的产科医护队伍是王亚琴主任不懈的追求。经过10余年的努力,科室由2007年产科学科单列之初的18人发展到今天的145人,人员结构合理,团队目标明晰。陕西省人民医院产科现已成为国家母婴安全优质服务单位、国家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级产科基层医师培训基地、省级孕产婴专科护士培训基地、陕西省急危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转诊救治单位。近年来,连年举办国家级、省级继续教育项目,为我省的妇幼保健工作做出巨大贡献。
王亚琴主任始终倡导要把病人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的人来看待。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王亚琴主任除了完成产科业务工作而外,还多次在院内及相关社区,开展女性健康知识专题讲座,开设少女咨询门诊,针对未婚少女妊娠或女性非意愿妊娠,开展除了专业干预而外的心理疏导与社会救治工作。
在自己的医院和学科自身发展的同时,王亚琴主任始终时刻记挂着工作在基层的同道们。受地域条件制约,县级及县级以下医院产科急诊服务、转诊服务差异较大。十余年来,王主任坚持每年举办培训班,对全省产科医护人员进行培训。一次全省产科适宜技术培训时,陕南一家医院的产科主任前来咨询,未开口说话已泪流满面,拉着她的手久久不放。基层产科工作的艰辛,医护人员自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的苦恼通过这位同道淋漓尽致展现在王主任面前。如何带动全省产科医护人员规范服务,提升技能,王亚琴主任认为这是省级医院责无旁贷的任务。在这种责任感的促使下,她的产科团队在省卫健委及省内外内外相关专家的大力支持下,每年举办产科管理、产科实用技术培训班1至2次,10年来培训基层产科医护人员共计5000余人次。创新建立陕西省急危重症孕产妇救治云平台,并于2015年5月顺利启动。该项目旨在规范急危重症孕产妇的救治及转诊,体现及时、迅速、准确、有效的救治原则,降低孕产妇及及围产儿死亡率,保障母婴安全,同时使基层产科医护人员感受到她们为母婴服务时战斗的身影不再孤单。商洛某医院一例危重孕妇通过平台联系急诊转入陕西省人民医院,来时胎死宫内,产妇血压达200/120mmHg,全身浮肿,经过综合救治后王主任为产妇实施手术,术后13天病情平稳转回当地县级医院继续治疗。这样一种无缝对接使病人安全的同时,尽量减少病人花费,“疾病无情人有情,兄弟帮扶显真情”,商洛地区医院产科白云主任送王亚琴主任的牌匾上写着这样一句话,便是基层医院最真实感受的写照。
去年底,宝鸡地区一名产妇肖某,产后出血几经救治后多脏器功能衰竭,经历县市两级转诊后再次转诊到陕西省人民医院,王亚琴主任勇敢地接手,她说:我们不能让两个孩子没有妈妈。经历了将近一周不眠不休的守护,组织多学科反复磋商,创新治疗方案,病情平稳后王主任甚至亲自去给产妇做饭,前后历时42天,终于使产妇治愈回家,朴实的产妇没有更多致谢的语言,有的最多一句话:王主任像妈妈。王亚琴同志常说“作为一个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要时刻以病人为中心,不能拒绝一个危重孕产妇”。
王亚琴主任身体力行,在临床一线奋斗近40年,凭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赤诚之心,在产科这样的高纠纷易发的医学科学领域中,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医患和谐之曲。她说,她会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穷尽毕生之精力,做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