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医院资讯 >> 正文
医院资讯
“特”从何来?——共话学科建设“省医答案”系列报道(二)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8-20 17:35:06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分享
X

“病理诊断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错一步,患者就可能走弯路。”病理科主任李文生的这句话,道出了学科建设的根本使命。2025年,院党委将“四特建设”列为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时,一场关于“如何让技术真正解决临床痛点”的攻坚之战已在各科室打响——李文生用AI破解淋巴瘤误诊难题,张勇在高危冠脉中“做别人做不了的手术”,刘瑞廷以“无痕”微创重定义手术标准。这些从临床火线上淬炼出的“省医答案”,正成为医院从“跟跑”到“领跑”转型的生动注脚。

病理科:锚定诊断金标准,十年磨剑破误诊难题

“一份精准的病理报告直接决定患者的治疗方向和预后。”病理科主任李文生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这位深耕淋巴瘤病理诊断二十年的专家,带领团队将原本默默无闻的病理科打造成了西北地区淋巴瘤诊断的“金字招牌”。

淋巴瘤病理诊断素以难度大、误诊率高著称。为此,团队将人工智能引入淋巴瘤诊断。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开发基于深度学习的滤泡性淋巴瘤分级系统。依托十年积累的5000余例病例数据,该系统使分级敏感性和特异性显著提高,相关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并进入医疗器械注册审批阶段。更值得关注的是,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卡斯曼病独特免疫表型",破解了该疾病与淋巴瘤、反应性增生的鉴别难题。

"要让中国病例登上国际舞台。"李文生团队作为第一主编单位,牵头编写《中国临床案例·淋巴组织病理诊断精选病例》,邀请全国30余位顶尖专家参与,系统梳理淋巴瘤亚型诊断标准。该书即将出版社发行,填补国内该领域空白。

获批陕西省淋巴瘤专病中心后,李文生团队优化诊断流程,将平均诊断时间从7~8天缩短至5~6天,并通过与临床科室的MDT协作,使患者治疗周期缩短30%。远程会诊系统连接12家基层医院,年处理疑难病例超200例,真正实现"诊断不出县,治疗在省级"的目标。

心内一科:死磕5%高危病例,以技术壁垒树行业标杆

“做别人做不了的手术,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张勇副主任的这句话,折射出科室在复杂冠脉介入、瓣膜病治疗等领域的攻坚决心。在DRG付费改革背景下,很多医院对高危复杂病例避之不及,张勇团队却将其视为发展机遇。

多年来,张勇团队主攻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手术。“这类手术就像在血管里‘穿针引线’,需要同时运用逆向、正向多种技术。”张勇说。2025年,团队完成CTO手术量较上年增长40%,其中30%为外院转诊的“卡脖子”病例。

技术突破离不开人才梯队建设。科室创新实施“手把手”培养模式:由高年资医师全程指导青年医生完成手术关键步骤。“刚开始我站在旁边手都出汗,但现在年轻医生已经能独立处理CTO病例了。”张勇笑着说。这种传承模式成效显著,团队多名青年医师技术实力显著提升。

"技术要发声,案例是最好的名片。"张勇带领团队通过手术直播、国际会议发言等方式,将复杂病例处理经验推向行业前沿。近几年,张勇受邀在西京医院、唐都医院进行手术演示,吸引众多同行观摩。

普外一科:从微创到无痕,定义专科手术新标准

在普外一科副主任刘瑞廷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一本翻译成8国语言的《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学》。作为国内最早开展NOSES(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的成员之一,他带领团队将这一技术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敢于否定自己才是真正的成长。”刘瑞廷常引用导师王锡山的名言警示团队。他将NOSES技术提升为医疗哲学——用最小创伤实现最大治疗效果,用技术敬畏生命尊严。刘瑞廷的微创理念,在NOSES技术中得到极致体现。“传统腹腔镜手术需要在腹部开5cm切口取标本,而NOSES通过阴道或直肠取出标本,实现真正无疤痕。”刘瑞廷解释道。但这项技术对无菌、无瘤要求极高。团队创新性地将荧光腹腔镜与腔镜荷包钳结合:先用荧光显像评估吻合口血供,再用荷包钳精准缝合,使吻合口漏发生率从10%降至1%以下。机器人手术是团队另一张王牌。“机械臂的540度旋转功能,让我们在狭窄骨盆内操作游刃有余。”目前团队已将机器人应用于多种术式,跻身全国先进水平。

技术推广同样重要。普外一科以NOSES技术为核心,构建起"技术突破-学术推广-体系引领"的全链条发展模式。作为陕西省抗癌协会NOSES专委会主任委员单位,科室牵头成立覆盖181名专家的学术平台,推动技术规范化实施,更通过"手术直播+论坛研讨"模式,吸引全国多家顶级医院参与,确立科室在全省结直肠微创领域的学术标杆地位。

“四特”淬炼发展成色

“四特建设”之所以能结出硕果,关键在于构建了差异化定位、梯队培养、区域协同的良性生态。病理科以淋巴瘤亚专科突破诊断瓶颈,心内一科以高危手术建立技术壁垒,普外一科以微创创新引领标准,形成了"人无我有"的竞争优势;在人才培养上,无论是“亚专科定向培养”还是“手把手”的实战陪练,都体现了“放手不放眼”的育人哲学;而通过专科联盟、技术推广建立的区域协作网络,既放大了优质资源辐射效应,也反哺了学科自身发展。这种将特色技术、人才储备与区域定位系统整合的发展模式,正是对“四特建设”的最佳诠释。


您是第 个访问网站的!

 copyright@2007 www.spph-s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人民医院版权所有

地 址:主院区:西安市友谊西路256号 | 邮 编:710068 电 话:029-85251331

西咸院区: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泾渭大道南段5000号 | 邮编:712038 电话:029-968120

传 真: 029-85236987  | 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05003741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7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