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四特建设”战略背景下,集中优势资源建设特色专病中心,正成为攻克诊疗难题、提升医疗质量的有效路径。经过积极探索,川崎病、胆胰疾病微创诊疗等领域,逐步铺就了聚焦专病、服务患者的特色发展之路。
川崎病专病中心:接住省内每一例危重川崎病患儿
川崎病专病中心的建设源于团队对现实的深刻洞察。“随着儿科常见感染性疾病减少,疑难重症川崎病反而有所攀升,合并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儿童病院副主任、川崎病专病中心负责人严晓华讲道。为此,专病中心与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建立深度合作。严晓华带队亲赴上海“取经”,重点学习对方领先全国的难治性川崎病全周期管理模式和高效的MDT(多学科诊疗)协作机制,尤其对其儿童冠状动脉精细评估技术印象深刻。
对标先进,团队确立了“门诊住院同质化”目标,并创新性地建立了“三方共诊”机制(首诊医生+高年资主治医师+专病中心负责人),确保即使是不典型病例也能得到及时确诊,严格控制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
为了实现“患者不动专家动”,让危重患儿在病床上就能获得先进救治,中心将院内MDT月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化,并积极与上海方面开展临床研究合作。同时,狠抓自身能力建设:派遣骨干医师进修重症管理与儿童冠脉造影技术;在院内统一超声Z值算法标准;由专科护士全程陪检并优化镇静流程,提升患儿舒适度。在向下辐射方面,通过医联体协作及骨干医生培训会,着力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对川崎病的早期识别能力。
去年至今,榆林、汉中等地危重患儿已通过这条高效运转的救治网络重获生机,川崎病专病中心正一步一个脚印,践行着“遇水架桥,逢山开路”的承诺,只为让三秦大地的川崎病患儿,无需远行便能抓住生命的希望。
胆胰内镜微创治疗亚专业:以“小”创口解“大”难题
顺应医疗微创化发展的大潮,消化内一科聚焦胆胰疾病诊疗中的难点痛点,以E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和超声内镜技术为核心,逐步构建起特色鲜明的微创诊疗体系。“当时看到很多高龄、基础疾病复杂的胆胰患者,传统的开腹手术风险极高,而药物治疗又往往效果有限,我们深刻意识到ERCP这类微创技术是破局的关键。”消化内一科副主任、胆胰内镜微创治疗亚专业负责人宗伟回忆道。团队以此为契机,重点攻关胆管结石、肿瘤性梗阻性黄疸等“外科处理棘手、内科难以触及”的临床难题。技术落地后,其价值迅速显现,仅去年一年,团队独立完成的ERCP手术量便突破400例,跃居全省前列。“这个数字背后凝结着团队的辛勤汗水,更承载着患者的信任。ERCP创伤小、恢复快的显著优势,实实在在地减轻了患者的身心负担。”宗伟表示。
技术的持续精进源于不断学习与理念更新。今年初,宗伟前往上海长海医院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深度进修。“此行最大的收获,不仅是操作技术的提升,更是诊疗理念的深刻革新。”宗伟深有感触地说。团队将“以最小创伤换取最佳疗效”的先进理念带回,积极推动诊疗模式向更精准、个体化的综合治疗转变,强调在精确疾病分期的基础上,结合化疗、新辅助治疗等多种手段,为患者制定最优化的整体治疗方案。
“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宗伟强调未来发展的核心,在于深化MDT(多学科诊疗)协作。“我们期望后期能集中收治相关患者、积累更丰富的临床经验,并与肝胆、肿瘤等兄弟科室建立起实质性的高效联动机制,以更小的创伤为患者解决更多健康难题,最终让患者受益。”
从为危重川崎病患儿筑牢生命防线,到以微创精准技术破解胆胰疾病难题,特色专病中心的建设实践清晰地表明:聚焦专病领域、整合优势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强化协同发力,是切实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与效率的有效途径。这些探索不仅为患者带来了更优的诊疗体验和更好的健康福祉,也为医院学科高质量发展开拓了新路径。期待未来涌现更多这样的特色中心,让精准、高效、温暖的医疗服务惠及更广泛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