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征文
职工征文

位置: 首页 > 职工征文 > 正文

不负韶华 守护健康——刘丹(血液内科)

发布时间:2021-03-05 14:46编辑:许佳伟

时光飞转,寒暑更迭,转眼间忙碌在护理岗位也已近十个春秋,也由一个稚嫩谨慎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个能独当一面的专业护理人员,为了守护患者健康的那份责任,积累着不断增长的人生阅历,记录着自己的青春韶华,也见证着省医院的发展变化。

2010年经历过在急诊内科、急诊外科、儿科、老年呼吸科等科室的见习,经过考核,2011年初作为护理员被分配到省医院南七楼的血液内科,第一次近距离了解到血液系统疾病正成为逐年高发的疾病,危害着各类人群,尤其是向着青少年老年罹患风险增加。记忆最深的就是,第一次在层流室护理了一位来自八岁的小男孩,他来自周边的偏远农村,患有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值得稍稍一点欣慰的是和姐姐配型成功,但是昂贵的医药费让他们的本不富裕的家庭再一次陷入了困境。由于层流室是一个全封闭的无菌环境,每天要多少次的换无菌帽、无菌口罩,不知多少次的清洁与消毒,对初次护理的我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是当我看到小男孩坚强的微笑和充满期待的眼神,每次都倍加小心的处置无菌操作。

记得一天的夜班,当我给他做完护理,正在写病历时,突然呼叫器响了,我接起电话,只听到电话那头说道“姐姐,你能过来一下吗”?我挂掉电话连忙跑到窗口,问道“怎么了”?只听到小男孩用恳求的声音对我说,阿姨,你能陪我聊会天吗?是的,正是小男孩对于我的信任,或许陪他说话,能带给他些许的慰藉,这也让我瞬间感受到我的责任和使命,一个小小的举动都会给患者带来不一样的作用。

从初次踏上护理岗位,面临扎针失败的恐惧,抢救病人时的紧张,家属撕心裂肺的痛哭,也曾多次触景生情,嚎啕大哭,或许就是这源自心底的怜悯友善之心,让我更坚定,这份责任重大;经历近十年的摸爬滚打,不断增强自信心,锻炼实战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逐渐成长为一名“扎针小能手”,能独立担起责任护士的重任。

近几年来,医院的医技设备、配套服务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整体就医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我们科室也从原来条件简陋的南七楼搬到条件设施齐全的新大楼,科室的医护队伍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尽管医疗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变和提升,但为患者服务不能打折扣,更要守住学习医护的那份初心,为了守护患者的健康,我通过医院给提供的多种途径,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通过线上线下的学习,不断进修自己,先后取得了护师资格证、本科学士学位、肿瘤专科护士证等等,让我深切感受到学习给我带来的实操能力的提升。

或许是基于对岗位的热爱和负责,也多次得到科室的嘉奖和疼痛专科小组的鼓励。“丹丹这娃性格好、针扎的好”,这是病人给予我的莫大肯定,在科室曾多次收到康复患者的感谢信,也许是命运的眷顾,有幸缘起一位我照顾的老人,他是一名退休的教师,因为血液疾病反复住院治疗,我正巧负责他的日常护理工作。或许是我的耐心、细心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他把最喜爱的学生介绍给我处对象,经由这月老的眷顾,在这里我收获了一份珍贵的爱情。

有人情味的工作环境,工作起来更有力量。记得在怀孕期间,恰巧我护理的病人病情都比较重,无论是我的搭档,还是老师、领导、姐妹们都给予我许多帮助,在特殊时期,帮我减负。尤其是在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我们的工作节奏,由于血液内科的特殊性, 到了化疗时间的病人还要必须来医院接受治疗,否则就会有可能复发,甚至夺走他们的生命。一切来的都是那么突如其来,我们科室的姐妹们相互鼓劲,互帮互助,克服困难,通过各种有限的交通工具按时上班,守护着患者健康。

当梦想照进现实,面对工作环境和工作强度的压力,自己也曾彷徨过、迷茫过。尤其是节假日期间,万家灯火团圆时,自己却要第一时间返回护理岗位;在许多人进入梦乡的时候,自己还要和同事在病房值守.....有人说,护理工作是“没大没小”的工作,“没完没了”的工作,“白加黑全天候”的工作。十年弹指一挥间,经历过抢救危重患者的“生死营救”,感恩医治成功的喜悦“表扬信”,让我理解了守护生命健康的神圣,奉献与责任的崇高。

九十年栉风沐雨,九十年风雨兼程,省医院饱经岁月洗礼,依旧风华正茂。我在省医院的十年,是我走进省医院,与医院共成长的过程,见证着一点一滴来之不易的发展变化。岁月的指针一秒秒的磨掉青春的印痕,但却在我内心深深种下了一粒为守护健康而奋斗的种子。相信在省医院这列驶向大海的航船,定会给每位医护带来给更多精彩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