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征文
职工征文

位置: 首页 > 职工征文 > 正文

省医花园的五颗塔松—— 张虹(神经内一科)

发布时间:2021-03-05 15:05编辑:许佳伟

自从1993年我来到陕西省人民医院,省医花园的五颗塔松一直都伫立在那里,不知道之前它经历了多少年的风吹雨打,但是在我眼里,至少它见证了省医院27年来的巨变,也见证了我的成长历程。

1993年初出茅庐的我从湖南医科大学毕业,来到省医院,选择了我最喜欢的神经内科专业,这一待就是27载。记得那时候的医院建筑是苏式风格,高高的窗格,圆形的窗套,内科住院大楼高挑而深远的走廊,无处不显得幽静、庄严而又肃穆。急诊科是独立的二层楼,布局在最北边,靠近北大门,便于急诊病人的出入及抢救。从南边的住院楼去急诊科会诊需要穿过一幢妇科楼(也就是现在的教学楼)、一个长廊以及门诊楼。记得在一个寒冬的深夜,从温暖的被窝里被急诊科叫醒会诊,穿过黝黑的长廊时被一名睡在地上的无家可归者着实吓了一跳,那种恐惧对于一名年轻少女来说真是一种考验。

内科住院楼里,一楼是检验科,二楼西边是内分泌科,东边是血液科,神经内科在三楼东侧,紧邻东边外科楼(现在的心血管病院)的神经外科。四楼是呼吸和消化科,五楼是中医科。后来自由组合与邻居三楼西边心脏内科的王大夫结成了眷侣,完成了终身大事。记得当时在急诊科轮转,因奉命要回老家举行婚礼,向当年的教学处苏晓贤主任请假,还被她狠批了一顿,“怎么你们都在急诊科请婚假,这里的工作怎么安排?”当时我满腹委屈,这是父母之命,怎能违背?说明当时医院对我们的培养还是非常严格的。

后来,由于门诊楼的确太小,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病员量,在杨贵琦院长班子的努力下赢得了日本资金的援助,需要重新改建门急诊住院大楼,当时这可是件大事,一并改建的还有省医院的花园。记得那时我还经常在花园散步,紧邻五颗塔松是个环形花坛,里面还有水,时不时有鱼儿悠闲地游荡。整个花园灌木丛生,虽然繁茂但略显杂乱,因此,就被改建成了目前以草坪为主的花园式休闲场所,唯一没变的还是那五颗塔松,依然屹立在那里。花园北侧的金属雕塑就是当年中日友好合作的见证。在新的门急诊大楼落起之前,医院门诊暂时放在了现在的儿童病院,药房和口腔科安排在北侧小楼里。

随着门急诊住院大楼的建成,陕西省人民医院醒目的牌子日夜伫立在黄雁村十字的西南角,它代表了省医院新的发展征程。神经内科也跟随着医院发展的脚步进行着一步步的变迁、壮大。由旧的住院大楼搬至门急诊住院大楼的12层,下设床位54张,当时我已经是一名主治医生,时间的历练也让我逐步成熟,遨游在神经内科专业的海洋中,天天和病人打交道,每天都有收获与惊喜,满足与欣慰,但也有酸楚与彷徨,委屈与自责,做一名医生的价值也在岁月中逐步得到体现。

期间,神经内科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一代代老主任的辛勤付出,我上班时华邵桐主任刚刚退休,历经张桂芳主任,来华安主任,何堪生主任,宋允章主任,最后到神经内一科的吕桦主任,神经内二科的杨谦主任。正是在他们的带领下,为神经内科的发展注入了无穷的力量,奠定了我们在全省的学术地位。我也在这棵棵大树下,由一名名不见经传的小大夫成长为一名神经内科专家,实属不易,很是万幸。

当然个人成长更是离不开医院的壮大,历届院长的高瞻远瞩,为省医院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在陈学文院长的领导下,医院面貌发生了翻天地覆的改变,一座座新的住院大楼拔地而起,南七楼的封顶,东七楼、图书馆楼、教学楼的翻新,那座代表着省医院沧桑历史的旧住院大楼也换成了目前20层标志性建筑——新住院大楼,神经内科也由起初的30张床,逐步发展成为216张床。学科建设也是不断强大,神经介入、神经心理、癫痫、痴呆与认知障碍、神经变性性疾病、神经遗传学、神经电生理、头痛、眩晕、睡眠障碍等亚专业异军突起,为我院神经内科成为陕西省重点建设学科奠定了基础。

念念不忘的还有我们的食堂,医院始终为职工着想,无论是菜品还是食堂硬件更是处处更新,西园食堂、专家食堂、职工食堂,从采购源头到加工,每一步都让人吃的营养、吃的放心。

岁月变迁,天地轮回,塔松,它代表的是坚强不屈,不怕困难打倒的精神,它孤独、正直、朴素,不怕严寒,四季常青,是一个真正的强者 。它更是代表着省医院不畏艰险,知难而上,做一个真正为人民谋福利的医院。《论语》赞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27载的历练,只有感恩,非常感谢我在这个大家庭下,碰到了我的先生、培养了一名优秀的儿子、巧遇最后一次福利分房,职称一步步顺利地晋升,医院还赋予了我很多的荣誉……我想,在“允德允能,弘医弘道”的院训下,我愿意继续为医院、为科室尽微薄之力,为下一代的培养添砖加瓦,希望在高敬龙书记、宋张骏院长新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陕西省人民医院的明天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