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赵智,目前是陕西省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副主任医师,主要负责新生儿疾病的诊断和治疗。2008年,省医院77岁,那年我二十多岁,也就是那一年我们在了一起。时间过的飞快,2021年,省医院90岁,我将步入不惑之年;至今我们已一起渡过了12年,接下来我们还要一起走过下一个12年,再下一个12年,再再下一个12年……
一个人能有几个12年?你的青春献给了谁?回想过往,感慨万千!我是土生土长的内蒙古人,我没有在陕西长大,也没有在陕西读过大学,但人生就是这样,充满了神奇,充满了不确定。大学毕业后的我在江苏徐州读了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和所有的毕业生一样到处撒简历,到处找工作。咦!也许这就是缘分吧,我记得非常清楚,花了50块钱报名费,50块钱考试费,总共100块,就这么幸运的来到了省医院----这个不论在过去还是现在让所有医学生听着都羡慕的省级三甲医院上了班。
2008年7月21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是我来省医院报道的第一天。报到的前一天除了兴奋激动,就是紧张不安。兴奋激动的是我终于有一份工作,以后可以自己挣钱养家了,终于独立了;紧张不安的是这么大的医院,年少的我能干好我的工作吗?我的同事们好不好相处?小朋友生病是不是按照书来生的?我不会误诊或者漏诊吧……等等一系列的疑问。带着几分不安和复杂的心情来到了省医院,这个当时只有一栋高楼(现在的门诊楼),其他都是所谓的前苏联建筑老旧楼的陕西省人民医院似乎并不像电视上演的那样,省城的医院都是楼很高,病房很宽敞明亮,医生哥哥们高大帅气,护士姐姐们漂亮温柔……反正对于我这个刚毕业的毛头小子来说对省医院的第一印象是“破”;我的专业是儿科,第一个该走访的科室当然是儿科了,手拿着医院人事处开的报道单,问了几个路人,左拐右拐的来到了一个很不起眼的老楼里,一楼的楼道狭长且暗,当时的儿科也只有几十张床位,每个病房显得很是拥挤,和这里的科主任和医师们聊了一会颇感亲切,暗自感慨儿科的医生们真好啊。接下来开始了我近一年的轮转医生生活。其实医院对我们这些单身汉还是很好的,给我们分了宿舍(现南七楼的位置),虽然条件比不上研究生那会的宿舍,但对于我们这些初来乍到的人好歹算有个窝了,再买个自行车,我们调侃自己“在大省城我们也算是有车有房一族了”。因为单位好,自然介绍对象人的也不少……轮转了2个科室后,因为特殊原因本该轮转至少1-2年的我,在2009年初就把我叫回了新生儿科,也就是那个时候和新生儿结下了不解之缘。新生儿科成立于2006年,在整个医院是真正的“新生儿”——成立不到2年时间,只有十张床,没有专门新生儿科医生和护士,大家都是从儿科和其他科室抽调过来的。新生儿科因为“新生”所以科室被安排在一个小角落中新搭建的活动板房中,那真是纯天然---冬冷夏热。科室的环境不论是住院病房还是医护休息室那是极其简陋,无法用语言描述。科室只有两三台无创呼吸机、1台有创呼吸机和一些必要的抢救设备;那时候救治一个30周以上3-4斤左右的早产儿对我们大家都是很大的挑战。一旦遇到抢救,因为大家经验不足,所以就一涌而上手忙脚乱的一通操作,然后指挥者说取什么东西或者干什么事,又一拥而散,很是尴尬。十多年过去了,现在我们省医院的儿科已经成为拥有住院、门急诊独立的二栋楼、四个病区、200余张床的儿童病院。而现在的新生儿科也在经历了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后,我们从活动板房搬到了宽敞明亮的新住院大楼,成为拥有80张床位、70余名医护团队、而且我们的医护均为“科班”出生,99%以上的医生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科室也有了近30台呼吸机和其他国内外先进救治危重新生儿的仪器设备。现在我们已成功救治上百例体重不足2斤的超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和成功抢救各种危重症新生儿。
我是一个爱笑的人,我也是一个幸运的人。在这十余年间,在组织的精心培养下,我由一名住院医生成长成为一名副主任医师,慢慢的也成了科室的骨干力量。同时在组织的安排下,我也见证了我们陕西基层儿科事业的发展和我们国家边疆少数民族儿科事业的巨大变迁。这源于在2016年3月我院启动的“医疗联合体下乡支医活动”,我参与并见证了基层儿科的不足,也看到了基层儿科事业在我们医院的扶持下从弱到强的发展。而这一项目正在有条不紊的越做越强,范围越做越广,让更多的基层医院持续受益中。2016年7月在省医院的推荐下我有幸按照中组部、国家卫计委的统一安排部署,跟随我省第二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奔赴西藏阿里地区,执行了为期一年的援藏医疗工作。那一年是我人生中最值得骄傲并怀念的一年;那一年也让我这个行医已十余年、抢救了无数新生命的我感慨万分;那一年我见证了西藏偏远地区新生儿事业的从无到有……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省医院作为省级三甲医院的排头兵,毫无畏惧肩负起“逆行”的使命,第一时间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先后派出多支队伍,抽调了相关科室的强将奔赴疫区第一线。也就是从那一刻起,让我更加坚定了做为一名医者的初心和使命,让我明白了做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它不只是一种身份,更是一份责任与担当。
省医已陪伴我走过了12个年头,省医见证了我的成长,省医把我从一个青涩的小医生培养为科室骨干。我知道,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省医院这个大家庭,院荣我荣,院兴我兴;省医院的强大也是各个科室团队勤奋、奉献的团结精神的肯定,背后也是我们每一位医务工作者辛勤耕耘、甘愿奉献的结果,更是我们千万医生的亲人们、患者家属默默支持的结果。昨天,我努力了;明天,我将更加努力;这是一种鼓励和鞭策,是激励我们向前的动力。值此省医院建院90周年之际,我将继续以精湛的医疗技术,坚守在生命第一线,为千百新生儿努力开拓一条绿色生命通道。为我国儿科、新生儿科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迎旭日,展新颜,春华秋实满庭芳,砥砺前行谱华章!祝福省医院,祝福省医院的每一位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