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导管室是是心血管介入治疗的阵地,是心内科医生挥洒汗水、抢救生命的战场,他们对此情有独钟,爱加三分。随着介入医学的迅猛发展,近三十年来省医院导管室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己有幸亲历一系列的变迁,在医院九十华诞之际,欣然落笔,以见证医院的发展变化。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刚入职省医院心内科,当时在陈新义主任的带领下已开展了永久心脏起搏器、右心导管检查等业务,但还没有专门的导管室。当时的放射科(位于在现放疗楼的位置)有一台固定臂西门子的1250MA的胃肠造影机可以供心内科临时使用,谈不上先进方便,勉强满足手术对影像的需要;当时的防护服是那种老式的铅围裙,又硬又重,穿上去仅仅只能挡住前胸及腹部的部分器官,也没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协助,其设备之简陋,条件之艰苦今天回想起来令人感慨万千,然而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老一辈的专家克服了种种苦难,开展了多种新技术新业务,工作精神却令人敬佩。这段时间是省医院心血管病介入治疗的起步阶段。
九十年代中期,国内外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当时心血管专业临床诊疗水平的一个标志,省内以西京医院为首的各大医院纷纷抓住这一机遇,抢先发展,占领先机。我们的1250机器由于没有C型臂,满足不了冠脉造影的需要,严重影响了了学科发展。关键时刻,科室积极争取获得医院支持,购买了一台小型C臂血管造影机(达隆,意大利品牌)供心内科专用,并且在原同位素楼一层专门腾出一间房间改造(现南七楼广场所在地),成立了省医院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心导管室。正是这狭小的空间,这台貌不惊人C臂,为心内科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们医院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临床心脏电生理技术等业务借此迈入了发展的正轨,到2000年左右手术量增加,这台机器有点小马拉大车的感觉,即便是超负荷运转也不能满足临床需要。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因为机器的热容量小,经常正在手术过程中突然罢工,需要等待球管降温!这时候由于心里着急,大家顾不上自己擦汗,竟拿着硬纸片对着机器球馆一阵猛扇,就是希望快点恢复工作状态!其情其景,今天回味起来不觉辛苦,竟也是一种乐趣。这一时期的导管室及其当时开展的工作为我们心血管病专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3年随着新门诊大楼落成,设在大楼一层导管室有三间手术室,一间手术室搬来了已经功勋累累的达隆小C臂继续服役,另一间的导管室安装了日本政府捐赠的岛津大型C臂血管造影,这台日本机器成了导管室的主力,另一间手术室暂空。工作环境宽敞明亮,设备鸟枪换炮的感觉,大家工作起来轻松顺畅了许多。这一时期因药物涂层支架的问世,冠脉介入治疗又进入一个新阶段,手术数量快速增长,随后的近十年时间,导管室又陆续安装了两台大型C臂,分别是岛津和西门子生产的,整个导管室由心内科管理。我院首例房颤、首例CRTD等新技术新业务都在这一阶段开展。新设备大显身手,人员快速成长,学科逐步壮大完善,这一时期进入了心内科持续强劲发展的快车道。
2014年新住院大楼落成,地下一层规划为导管室,条件进一步改善,规划的四间机房全部装机,加上原门诊导管室,共设有五个手术室。心血管介入手术需要的其他辅助设备也进一步完善,包括IVUS,OCT,IABP,最新的高密三维标测系统一应俱全。技术人员也是兵强马壮,5间手术室可以同时不间断开台。卒中、胸痛绿色通道24小时开放,一大批急诊危重病人获得救治。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迈入了国内先进行列,是全国冠脉介入培训基地,数字化的导管室管理系统也通过了医院论证,上马在即。面向国内省内的手术直播展,频繁的国内外专家同台手术交流也成了导管室的家常便饭,各种高危复杂手术的挑战,急危重病人的起死回生,紧跟学科发展方向的新技术不断在这里上演。身披彩色铅衣的英姿,繁忙有序的手术衔接,汗水浸湿的工作衣,挑灯夜战的身影已经成为这里天天上演的一道独特的风景。旧貌换新颜,今天的导管室早已今昔非比,每年近万例介入手术在此完成。这一时期是我们心血管学科介入技术变大变强的黄金发展时期。
三十年间,省医院导管室四易其址,不断发展壮大,见证了心血管专业的每一步发展,也是我们医院变化的一个缩影。衷心希望我们的导管室建设能够与时俱进,更加规范化、现代化、人性化,祝愿省医院的明天更加辉煌!
2021/1/11